“匠筑港工微缩景,心承水利赤子情。”为筑牢创新人才培养阵地,锤炼河海学子科学素养与实践本领,厚植校园科技学术沃土,港航院学生科技协会立足专业特色,于第三十七届校园科技节暨第二十三届金水节期间,成功举办第十二届“梦想工程师”——港工模型设计大赛。此次赛事于十一月初启动,通过2场专业宣讲、3轮比赛评审,让港工之美在思维碰撞与实践打磨中愈发鲜活。
薪火相传:师长引路启新思,学子逐梦展锋芒
两场宣讲会上,欧阳峰老师讲解港工结构的设计逻辑,往届获奖学子分享选题构思与答辩技巧,帮助参赛选手深刻领悟到港工模型兼具的工程美学与实用价值,鼓励青年学子聚焦问题导向、强化创新意识。
|
|
| (往届获奖得主线上分享经验) | (欧阳峰老师专业解析港工知识) |
初露锋芒:百舸争流展巧思,千锤百炼促成长
11月8日,港工模型设计大赛初赛顺利举行。各参赛队配合图文并茂的PPT演示,全面展示了各队在港口工程结构优化与智能技术融合方面的创新方案,充分体现出跨学科思维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
|
| (参赛选手回答评委提问) | (初赛现场合影) |
11月16日,港工模型设计大赛复赛顺利举行。各队将前期的理论构想转化为实体模型进行展示,经过评委的耐心指导,选手们汲取了宝贵改进建议,深化了对工程实践的理解,为后续方案优化与决赛冲刺奠定了坚实基础。
|
|
| (参赛选手回答评委提问) | (复赛答辩选手与评委合影) |
巅峰对决:十二强争锋亮真章,名师领航明方向
11月23日,港工模型设计大赛决赛顺利举行,港航院2025级班导师俞小彤、耿亮老师、辅导员王恒星老师担任评委。经初赛、复赛选拔与指导的12支队伍代表携模型依次登台,汇报各队立足现实的创作背景、反复打磨的制作细节、突破传统的创新理念,彰显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专业思考。
|
|
| (主持人宣布决赛开始) | (优秀参赛选手答辩) |
提问环节中,评委们紧扣学科前沿抛出问题,既考验选手的知识储备,更引导他们拓宽思考维度,从“单纯制作模型”升华为“利用模型解决问题”。总结环节中,评委们既肯定了选手们“敢想敢创、思维深刻”的突出特质,也寄予殷切期望,叮嘱选手们既要注重答辩展示的细节打磨,更要在日常学习中筑牢理论根基,让创新构想扎根于扎实的专业土壤,最终实现从“创意构想”到“工程实践”的扎实跨越。
|
|
| (评委提问环节) | (决赛答辩选手与评委合影) |

(决赛现场观众合影)
佳作闪耀:以模型载初心,以创新赴未来
获奖作品中,既有家国情怀的赤诚表达,也有生态理念的生动诠释,每一份都彰显着港航学子的专业追求。
一等奖——《终南月:“能源—度假”双功能人工度假岛》
小组成员:张钧朝 陈卓 胡哲淳 隆书悦 钟佳霓
作品简介:
为缓解陆上土地资源的紧缺的同时响应国家清洁能源的需求,我们组充分考虑海洋环境的不稳定性后,设计了按主浪方向布局的不同的三级式防波堤,双层TMD可调谐减震装置,多点式系泊等构造,既充分收集海洋波浪能,太阳能,风能,又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海上环境,供给人们进行休闲度假。

二等奖——《碧波云堤》
小组成员:何若谷 洪晨皓 王涵拓 徐畅 郑梓炀
作品简介:
本模型结合网笼生态护岸、植被混凝土护坡等多项技术,覆盖坡岸、近岸、坡顶,兼具防护与修复需求;模块化结构易于调整,可适用于不同河段,为生态保护提供可行解决方案;重构水域生态,实现"修复+保护",平衡生态与安全需求。生态型河道护岸——碧波云堤,展现出护坡护岸与生态修复的巧妙融合。

二等奖——《深蓝驭风者》
小组成员:刘一江 郭芸杉 王雨希
作品简介:
聚焦于Spar式漂浮风机的优点,将风能发电和波浪能发电深度结合,高效开发海洋能源。以冰山为师,杠杆为法,对防台风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出数据驱动的可下潜式模型,增强装置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实行“人工智能+海洋”的运行模式;深耕精蓝,向新而行,形成风-浪-养-测的多业态融合模式,实现“能源+数据”的双输出。最终设计出本作品—深蓝驭风者,展现河海水之子对浩瀚深蓝的逐梦之旅。

三等奖——《多能共栖·海牧安澜》
小组成员:徐其森 段君浩 刘悦 王云从 张乐
作品简介:
这一模型聚焦海域资源集约利用,打造“风光发电+海洋养殖”的共生系统:海面上方布设风电与光伏组件实现能源供给,以及全自动化起捕系统实现智能化.水下空间配套生态养殖设施,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降本增效,同时以储能技术保障养殖设备稳定供电。作品以工程创新融合蓝碳经济与生态效益,既实现清洁能源生产,又拓展海洋农牧空间,是海域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具象化探索。
最终设计出此作品《多能共栖-海牧安澜》,表达出河海学子对祖国发展的赤诚热爱。

三等奖——《涵水纳澜港》
小组成员: 赵梓豪 蒋扬 谢祥鸿 冯爱家
作品简介:
以连云港港口为设计原型将传统排水系统升级为“堆煤区-挡煤墙-作业道路-排水沟-调蓄池”的分层排水体系,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净化, 融入“海绵港口”理念,通过透水材料、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强化港口的防洪、节水能力,同时应用三钢片规则优化结构强度。最终完成涵水纳澜港口模型,既解决了传统港口的实际痛点,也体现了河海学子在工程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与实用导向。

三等奖——《智汇湾区·潮起新港》
小组成员:赵龙喆蕊 刘婕 刘一豪 张天宇 张英键
作品简介:
“智汇湾区·潮起新港”的综合防潮闸调控系统,旨在应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保障城市安全和航运畅通。浮动式设计保证通航和防御的双重功能;多模式运行系统可根据天气情况自动切换模式,实现全通航、潮汐调节和风暴潮防御;多能源互补发电系统利用潮汐能和太阳能为系统提供清洁能源。该系统将科技与自然相结合,为打造韧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三等奖——《蔚海引擎》
小组成员:豆瑞栋 裴博民 李宇滨 陈腾宇 王莫涵
作品简介:
考虑到当今海洋生态污染日益加重和全球能源危机,我们将海洋垃圾的收集与清洁能源的生产集成于一个装置中。将海洋垃圾收集装置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结合,同时为了提升整个装置的空间利用率,从而达到提升效率的效果,我们在风机形成的空间内搭建平台,放置太阳能板进行发电。最终设计出本作品—蔚海引擎,以此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奉献力量。

初心如磐:以赛事启新程,以青春赴山海
当相机定格下评委与选手的合影,第十二届“梦想工程师”——港工模型设计大赛正式画上句点,但它播下的创新种子已然生根。伏案查据的日夜、躬身建模的汗水、正装答辩的从容,不仅锤炼了学子们的实践能力,更点燃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
对于河海“水之子”而言,获奖从来不是终点。当精美的港工模型在掌心成型,承载的是对水利事业的无限憧憬;当创新思维在赛事中打磨,积蓄的是投身国家建设的力量。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愿每一位河海港航学子都能以此次赛事为起点,怀揣匠心、勇担使命,让青春在水利强国的征程中绽放光彩,让梦想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