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在治水兴邦的新征程上,新一代治水人如何守护江河安澜?《江河奔腾・安澜有我》聚焦新时代水利发展的辉煌历程,寻访那些扎根一线、矢志创新的治水人,记录他们在民生水利的温情、工程现场的汗水、科技攻关的专注、海外援建的坚守……以 “安澜有我” 见证 “大国水利担当”。
风暴潮,被称为“海洋灾害之首”。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每年因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风暴潮的到来,往往伴随着狂风、巨浪、暴雨,在复杂的河口海岸地带形成破坏力极强的复合型灾害。在成人漫 ,副院长陈永平教授带领着一支团队,十年如一日,与数据为伴,与海潮共舞,致力于为沿海地区构筑一道精准、智能的风暴潮灾害预警防线。
攻坚克难,交出风暴潮预警的“中国答卷”
“当风暴潮遭遇狂风大浪、天文高潮或者洪水下泄时,又容易发生海水倒灌,对沿海低洼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风暴潮预警系统的研究势在必行,但陈永平又道出了研究的挑战所在:“河口海岸区域地形复杂,动力要素多变,风、雨、潮、洪等多重因素常常相互遭遇、叠加,使得风暴潮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极其复杂。”面对这一难题,陈永平和团队迎难而上,目标是研发出能够守卫中国海岸安全的风暴潮预报预警系统。
“国外针对风暴潮预警有各自开发一些相应系统,但其核心代码我们并不掌握。”陈永平语气坚定,“所以我们要开发一套自己的系统,把关键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团队从底层开发系统做起,进行了彻底的国产化改造,数据库、模型平台等均依托国产软件构建。经过不懈努力,他们自主研发的模型在预报精度上已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这套系统已为国家防汛抗旱‘四预’系统,以及广东、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的水利防汛部门所使用。”陈永平补充道。
一套能精准、智能预警风暴潮的系统,不仅要经得起实验室里的多重模拟测试,更要走上“实战”的战场。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肆虐,登陆我国之后,对广东等沿海省份构成严重威胁。“我们第一时间将系统数据传递给广东省水文局,预测到这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会超越历史。当地政府部门依托我们的数据将群众及时转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台风和风暴潮可能引起的灾害损失。”事后,陈永平团队收到了来自广东感谢信,“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让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求真务实,跨越世纪的研究接力
研发出一套自己的预警系统,并非一日之功。陈永平团队的根基,深植于成人漫 的历史传承。“上世纪80年代张君伦教授从日本学成归国,就开始致力于风暴潮模型开发起步;到90年代,我的博士生导师、成人漫 原校长张长宽教授领衔团队,在模型开发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和成果推广;到2010年我加入团队,开发更精细的模型和算法,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和效率……我们是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走到今天的。”
张长宽教授(左三)带领陈永平(右二)及团队在江苏沿海调研
“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秉承着校训‘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陈永平特别提到张长宽校长对他的深远影响,“张校长对工作一丝不苟,他始终提醒我们,拿到数据首先要审视其准确性。因为仪器损坏、老化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数据偏差,基于准确的数据,才能开展可靠的科研。”这种实事求是、以实践检验真理的严谨态度,深深烙印在团队基因中。
“陈老师常说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光要扎进数据里找规律,同时还要跳出模型来看现实。”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博士生王远对“实事求是”的团队精神印象深刻:“去年在课题攻坚时,为了我们的预报模型精度能够更好,我们整个团队都一起反复核对各个水文站的实测数据,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
薪火相传,实战里打磨新一代“治水力量”
“灾害是永恒的话题。人类活动加剧、沿海地区深度发展,对风暴潮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陈永平坦言,预警系统的升级也是持续性、长期性的需求,现在的预警系统需要更加“精细化”。而这就需要不断融入新技术,更需要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新一代水利人。
“我们团队现有3位教授、5位副教授、2位博士后以及30多位硕博研究生。所有老师都兼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比起教书本上的知识,陈永平更加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比如说我们在做风暴潮预警报技术研究时,就会带着学生到业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第一时间、第一手地掌握实际需求。”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成人漫 校歌中的这句话,激励着陈永平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切实为我们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永平期待学生们能秉承“治水报国”的理念,守正创新,紧跟水灾害新形势和新技术,勇于探索,用扎实的科研工作服务人民、回报祖国。
风暴潮是考题,陈永平团队的研究是答题,而守护沿海万家平安,是他们永远追求的满分。在向海图安的道路上,这群“预报先锋”正以坚实的步伐,丈量科学与责任,传承使命与担当。
------ 转载“荔枝新闻”